TOP
追蹤愛車
瀏覽紀錄
  • 追蹤愛車
  • 瀏覽紀錄
新手也能安心上路|你的機車基礎指南
Lifestyle

新手也能安心上路|你的機車基礎指南

每個騎士的第一堂課,不是速度,而是「安全」。唯有了解機車的每個細節,才能在意外發生前先一步反應;也唯有從基礎開始,才能在每一次油門之間,真正感受駕馭的樂趣與安心。跟著YAMAHA一起,重新檢視你的騎乘習慣,從「會騎」到「懂騎」,讓安全成為最自然的本能。

文章目錄

【安全騎乘的第一步】先確定你的安全帽真的「罩」得住你!

安全騎乘的第一步】先確定你的安全帽真的「罩」得住你!

安全帽,是每位騎士上路前最重要的防護裝備。但你知道嗎?「有戴」不等於「有保護」,從挑選到配戴的每一個細節,都可能影響關鍵時刻的安全力!跟著YAMAHA一起檢視安全帽的選擇與配戴重點,確保你的防護「罩」得確實又安心。

一、選購安全帽時,貼合度最關鍵

安全帽的設計初衷,是為了在意外發生時吸收衝擊、降低傷害,但若配戴不合適,即使再高級的安全帽,也難以發揮真正的保護力。除了選購全罩式安全帽以外,「貼合度」也成了安全與否的關鍵唷!

  •  內襯要緊密服貼、不晃動:戴上後輕轉頭,安全帽應能穩穩跟著動,不會滑動或鬆脫。
  • 視野區塊不壓眉:
    • 上緣應高於眉毛約 一到兩指寬。
    • 下緣大致與鼻尖齊平。

這樣的角度能讓你保持清晰、寬廣的騎乘視線,避免壓迫感與視野死角。配戴正確的安全帽,不只讓頭部被完整包覆,也能讓你在騎乘時維持自然姿勢,減少長途騎乘時的疲勞與不適。

這樣的角度能讓你保持清晰、寬廣的騎乘視線,避免壓迫感與視野死角。

二、你可能忽略的安全帽「有效期限」

看似堅固的安全帽,其實也有「保鮮期」!許多人在選購安全帽時,會關注外觀、重量與舒適度,卻常忽略了一個關鍵細節:「製造日期」!安全帽的材質並非永久耐用,隨著時間推移,即使未經撞擊,也會逐漸老化。為了確保安全,建議注意以下幾點:

挑選製造日期較新的產品

購買前查看安全帽內襯或標籤上的生產年月,避免購入已放置過久的庫存品。

從上路使用起算,使用年限建議為2年

即使未曾遭受撞擊,隨時間老化的材料也會影響防護效果。

若有摔落或碰撞記錄,應立即汰換

外觀無損並不代表內層完好,緩衝結構可能已被破壞。存放環境也會影響安全帽的壽命,長期曝曬、受潮或放置於車廂高溫環境中,都會加速材質老化,使外殼變脆、內襯變形,唯有在使用期限內維持良好狀態,它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應有的防護作用,真正「罩」得住你的安全。

三、認明「CNS」標章,才是真正有保障

在台灣合法販售的安全帽,必須通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核發的CNS認證,這代表安全帽已通過衝擊吸收、穿透防護與穩定性等多項測試唷!通過檢測的安全帽,會在外殼上貼有「CNS商品檢驗標誌」及檢驗字號,依用途分為兩種類型:

  • CNS普通型:適用於125c.c.以下車款
  • CNS加強型:建議125c.c.以上車款

購買時請務必確認安全帽外部貼有清晰可見的 CNS 認證標章與字號。它象徵著安全帽在結構、防護、材質等各項標準上,都達到可真正「保命」的水準!

上路之前,熟悉你的車,才能真正掌握道路!安全裝備準備好了,下一步就是「了解你的車」!當你能快速讀懂車輛反饋、靈活操作每個細節,騎乘就不再只是移動,而是一種真正的掌控。

善用便利置物空間,讓通勤更輕鬆

對多數人來說,騎車不只是通勤的手段,更是生活的一部分。每天的包包、飲料、雨衣、購物袋——這些隨身物品都需要一個安全的空間安放。從前掛鉤、前置物箱到後置物箱,這些看似簡單的機構,其實都隱藏著關於平衡、安全與便利的巧思,了解它們的用途與限制,不僅能延長車輛壽命,也能讓每一次出門,都更從容自在。

對多數人來說,騎車不只是通勤的手段,更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(圖片為示意圖,實際以實車為準)

一、前置物掛鉤:小體積,大幫手

位於龍頭下方的前掛鉤,是最實用的隨手空間。輕推即可開啟,放開自動回位,購物袋、便當或手提包都能穩穩掛上。

使用建議:

  • 建議負重不超過 1.5 公斤,避免影響操控穩定。
  • 使用後應確實推回定位,防止物品晃動或掉落。
  • 避免懸掛體積過大的物品,以免干擾騎乘姿勢或視線。

二、前置物箱:隨手收納的貼心空間

前置物箱是最常被低估的設計之一,不僅能放水瓶、手套或小件物品,也方便在停車時快速取物。

使用建議:

  • 僅放置輕便物品,避免堆滿導致物品滑出。
  • 不建議放置硬物、尖銳物或過高物件,以防干涉騎乘。

三、後置物箱:容量最大,也最需留意

後置物箱是每位騎士最熟悉的空間,安全帽、背包、雨具都能輕鬆收納。然而,許多人常忽略重量與溫度的影響,導致物品變質或車廂結構受損。

使用建議:

  • 建議存放重量不超過 5 公斤,保持車體平衡。
  • 避免放入易受熱、受潮或具揮發性的物品。

掌握視野與資訊,讓安全成為習慣

後照鏡與儀表板,雖是騎士最常接觸的部件,卻也最容易被忽略。它們共同構成了騎乘時最重要的「感知系統」,前者讓你看見環境,後者讓你理解車況,懂得調整與解讀,才能真正把安全掌握在手中。

一、後照鏡:調整角度,也調整安全

後照鏡不只是輔助視野的配件,更是守護安全的延伸。YAMAHA 的後照鏡採用「一正一反」螺牙結構,能在龍頭受力或撞擊時,透過螺紋鬆脫機制有效釋放衝擊,降低車體損傷與摔車風險。

照鏡不只是輔助視野的配件,更是守護安全的延伸。

而鏡面角度的正確調整,則直接影響視野範圍。建議肩膀佔鏡面畫面不超過四分之一,鏡面與地平線保持水平,如此能減少視野死角,在變換車道或轉彎時,即時掌握後方車流狀況。

鏡面與地平線保持水平,如此能減少視野死角。

二、儀表板:讀懂車況,讓行程更安心

儀表板是騎士與車輛之間的「對話介面」,透過指示燈號與顯示資訊,你能即時了解車輛的狀態與提醒。

透過指示燈號與顯示資訊,你能即時了解車輛的狀態與提醒

  • 時間設定:於 ODO 模式下長按「RES」三秒即可進入設定,短按「SEL」可調整數字,再短按RES可切換時、分單位,確保通勤與長途時能精準掌握節奏。
  • 警示提示:當CHECK警示燈亮起時,別急著忽略!這是車輛提醒你的訊號,確認了解狀況後,在 Oil Change 模式下長按「SEL」三秒即可停止顯示。
  • 資訊切換:部分車款可顯示 SNS、來電與音樂資訊,於 ODO 模式下同時長按「RES」與「SEL」即可切換,讓騎乘時的專注與便利兼得。

騎得快,也要煞得穩

速度之外,更重要的是收放之間的平衡。對多數騎士而言,速度是一種快感;但真正的駕馭力,不只在於「加速」,更在於「如何穩穩地減速」。煞車,是每位騎士與車輛之間最直接的默契,懂得收放,才能在關鍵時刻保持從容,讓安全成為一種直覺。

一、上路前:先檢查,才能放心

上路前:先檢查,才能放心

再熟悉的道路,也不能忽略出發前的基本檢查,確保煞車系統運作正常,是每次上路的第一步。

  1. 檢查煞車拉桿與踏板:操作時應順暢、無卡頓或阻塞
  2. 確認煞車機構/煞車液面或鋼索運作:若發現運作有異常,應儘速排除!油面低於刻線,請立即補充同級煞車油煞車的靈敏與否,往往決定了緊急時刻的反應時間,養成習慣,出發前多花一分鐘檢查,就能換來整趟旅程的安心。

二、上路中:五個關鍵技巧,煞得穩又安全

當車速提升、風聲掠過時,你與道路之間的距離,只靠兩個煞車系統維繫。學會正確的操作方式,能讓每一次減速都兼顧穩定與效率。

  1. 保持安全車距:預留足夠緩衝,保留時間與距離穩定減速
  2. 依負載調整車距:載人載物增加重量時,煞停距離會變長
  3. 前後煞車共同使用:同時配合前、後煞車分配制動,降低單邊煞車造成的打滑或鎖死風險
  4. 緩慢增加煞車力道:由弱到強線性加壓;先鬆油門、再逐步加力,維持平穩減速到停
  5. 分段釋放煞車力道:不一次全放,採階段式回收煞車,讓車身逐步回到平衡、不點頭不甩尾

YAMAHA陪你,讓安全成為騎乘的日常

安全不是額外的準備,而是每位騎士都該具備的基本功,YAMAHA持續以實際行動推廣安全教育,希望透過這份「安全基礎指南」,讓每一位騎士都能以更穩健的姿態,在日常中體驗駕馭的樂趣與信心。